2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线上炒股配资平台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配资炒股门户网_线上炒股配资平台 > 线上炒股配资平台 > 202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发布日期:2024-02-06 07:05    点击次数:79

2024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社会调查运动同步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立,也为随后社区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受费孝通影响,坚持“从实求知”学科原则,研究方法不断发展,走出了社会学中国化之路。

C.文中加点的“这两类研究”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D.进行田野调查时,如果我们被理论支配,可能会出现理论偏见而看到与我们所持理论不一致的某个现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以理论而不是调查对象为目的,用抽象语言谈论现实问题,不利于真实、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

B.《乡土中国》理论深刻概括了乡土社会本质,资本理论却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因此运用的理论工具值得反思。

C.田野调查使调查者遵从“从实求知”理念,沉浸于田野,真正以人民为调查目的,这种方法相较于其他调查方法更有优势。

D.理论障碍使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处于中心、常态或者典型中的人物和事件,突破它需要田野中的方法自觉和“现场”调查。

3.下列做法最不能体现材料“从实求知”的理念的一项是()

A.要“向心而行”,拉近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搭建群众反映问题新渠道,以“田间会”“板凳夜话”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对话。

B.用“群言群语”代替“巡言巡语”,从家长里短中熟悉村情民意,从百姓关注的集体增收账、村民生活账中了解百姓所盼所感。

C.基层调研时,乐于倾听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等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

D.从巡察“田野”通往群众“心野”,从“社会生态”向“社会心态”拓展,研究那些“隐藏的我”“说不清楚的我”和“讲不出来的我”。

4.第三段使用了“拥抱”“现场感”“报告”“报道”“裁剪”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党中央反复强调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请依据材料谈谈这样做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老屋去

史铁生

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那个地方,它只在我的心情里存在、生长。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23岁,要是活下去的话,料必还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V告诉我有那么个地方,我说我想去。

V停了步,说到了。

我便头一回看见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秋光明媚,满地落叶金黄。

“怎么着爷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憋闷着……”B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

B大爷70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他当过兵打过仗,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竟奇迹般还没留下一点伤残。

我们七八个年轻人占住老屋的一角,常常一边干活儿一边唱歌。7年中都唱过些什么,记不住也数不清。①如今回想,会唱的歌中,却找不出哪一句能与我印象中那老屋里缓缓流动的情绪符合。

到这儿来的年轻人,有些跟我一样,或轻或重地有着一份残疾。

②我们干的活倒很文雅:在仿古的大漆家具上描绘仕女佳人,花鸟树木,山水亭台……然后在漆面上雕刻出它们的轮廓、衣纹、发丝、叶脉……再上金打蜡,送去出口。

多年以后,我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看见了那样几件大漆的仿古陈设:一张条案、几只绣墩、一堂四扇屏风。很少有人在它们跟前驻足,仅独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走近细看,不错,正是那朴拙的彩绘和雕刻,一刀一笔都似认得。我很想对谁讲讲它们,但马上明白,这儿不会有人懂得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

冬天的末尾。冻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时,B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大爷带来的“基建队”中有个傻子。

“嘿,三子,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

三子?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又叫着我的名字了。“喂,还认得我吗?”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

“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你是王……?”

“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紧张。

B大爷领着三子和V去挖地基。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叹息:“谁承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

三子的话刺痛了我。

那个23岁、两腿残疾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亮又善良的姑娘。正是这爱情的到来,让他想活下去。

那时他想,必须努力去做些事,或许有一天就能配得上她。但是总有一块巨大的阴影,抑或巨大的黑洞——看不清它在哪儿,但必定等在未来。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③一个傻人的话最可能是真的。

杨树的枝条枯长、弯曲,在春天最先吐出了花穗,摇摇荡荡在灰白的天上。我摇着轮椅,毫无目的地走。街上人流如潮,却没有声音——我茫然而听不到任何声音,耳边和心里都是空荒的岑寂。

夕阳西坠时,看见了农田,看见了河渠、荒岗和远山,看见了旷野上的农舍炊烟。这是我两腿瘫痪后第一次到了城市的边缘。

然后,暮色苍茫中,我碰上了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看我,问我这是要到哪儿去。我说回家。他说,你干吗去了?我说随便走走。他说你可知道这是哪儿吗?我摇摇头。他便推起我,默默地跑,朝着那座“隆隆”轰响的城市,那团灯火密聚的方向……

K推着我跑,灯火越来越密,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

他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每天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梦想还是梦想。多少午后我和K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

夏天的傍晚,我把轮椅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看那撒网者的执著。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

长久地看那一浪推一浪的河水,你会觉得那就是神秘,其中必定有什么启示。④“逝者如斯夫”?是,但不全是。“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也不全是。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吧。

那两间老屋便是一个浪,是我的7年之浪。我也是一个浪,谁知道会是光阴之水的几十年之浪?这人间,是多少盼望之浪与意料之浪呢?

就在这样的河边,K跑来告诉我:三子死了。

“怎么回事?”

“就在这河里。”

雨最大的时候,三子走进了这条河里;在河的下游。

我和K默坐河边。

河上正是浪涌浪落。但水是不死的。水知道每一个死去的浪的愿望——因为那是水要它们去作的表达。可惜浪并不知道水的意图,浪不知道水的无穷无尽的梦想与安排。

“你说三子,他要是傻他怎么会去死呢?”

也许只有B大爷知道:三子,人可不比谁傻,不过是脑子跟众人的不一样。

河上飘缭的暮霭,丝丝缕缕融进晚风,扭断,飞散,那也是水呀。只有知道了水的梦想,浪和云的雾,才可能互相知道吧?

⑤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节选自《老屋小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两次提到23岁,我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龄时遭遇到生命的幸与不幸,引发了读者对我命运走向的关怀。

B.文中V、B大爷和K等人没有出现具体的名字,表明他们没有任何特指性,只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代表。

C.老屋和《我与地坛》中的地坛这些地名,既是作品地理标签,也承载了生命的感悟,是我精神的故乡。

D.文中关于三子死亡的叙述轻描淡写、漫不经心,没有流露出任何感情色彩,体现了对三子刺痛我的不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②详细叙述了工作内容及流程,突出了工作文雅性,旨在表达人们对我们这些年轻残疾人的怜悯。

B.句子③傻子的话让本来等在未来的人生阴影变得清晰无比、近在眼前,也为下文傻子不傻埋下伏笔。

C.句子④两处引用和否定引发并深化了哲思,与《我与地坛》把哲理思考穿插在景物描写和往事回忆中类似。

D.句子⑤与前文句子①相照应,使选文结构完整,用歌词形象地表现了老屋中日复一日、平淡有梦的生活。

8.在叙述“恋爱故事”时,为什么从第一人称转换到了第三人称,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认为此文“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①,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②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棖栶,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噬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武安君:李牧的封号。②綠(zuǒ):古书上说的一种病,臂屈而不能伸。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的意思是“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含义相同。

B.文中“期”是指“一年”,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含义不同。

C.“疾”,意为“妒忌”,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含义相同。

D.“北面”意为面向北,古时君主坐北朝南,臣子则面朝北方朝见天子或拜谢君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了职位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到了赵国,赵王让他做了代理相国。

B.司空马指出赵国在各个方面都不如秦国,赵国快要灭亡了。赵王恳请司空马出谋划策。

C.司空马离开赵国,途经平原,与平原令郭遗交流,预测武安君会因韩仓的谗言而失去性命。

D.韩仓指责李牧向大王为寿时袖中藏有匕首,李牧恳请韩仓帮他向大王解释,韩仓不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14.面对司空马所献谋略,赵王分别如何如应?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此词写于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了“甚爱”的原因。

B.“先生”句写面对如此美景,先生手扶竹杖,脚穿麻鞋,一日千百次绕湖徘徊,用夸张手法来表达“甚爱”的程度。

C.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破青萍,排翠藻”,窥伺水中鱼。词人认为这是一种“痴计”,心情复杂而付之一笑。

D.词人关注点从“废沼荒丘”到“明月清风”,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相继,以栽树语作结,进一步抒发了愁情。

16.这首词和黄庭坚的诗《登快阁》都提到了鸥,请分别分析作者为何想与鸥“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青少年应该有远大志向和顽强毅力,肩挑责任,一往无前。

(2)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诗人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路已然荒芜,却欣慰于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的句子是:“,。”

(3)小刚看到一幅画,画中有一只隐居山林、恬淡安静的鹿,看到鹿他想到了两句诗文:“,。”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它是我长久以来① 的地方。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古运河的魅力尽收眼底。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公里多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② 。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弄巷。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③ 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运用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大受市场追捧迅速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文创产品。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它的人气甚至超过了其原型——国宝级文物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玩偶因何大受年轻人欢迎?有人说是因为它做工精致、手感舒适,① 。这一文创产品无论站姿款还是奔跑款都俏皮生动,正好击中年轻人的心坎。“萌”的背后,是机智、包容、快乐、向善。“萌文化”发源于动漫,一开始用来形容二次元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以及人们对此类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鸣。事实上,“萌文化”成为网络上的流量密码早已有之,如搞怪的皮卡丘和绿鱼人头套等。

“马踏飞燕”玩偶走红的背后是“萌文化”的盛行,“萌文化”的背后② 。商品属性、产业化运作和逐利化取向,使大众文化一度遭到“低俗、肤浅”的批评。然而,从“马踏飞燕”玩偶的成功,足以看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优势互补。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等传统文物属于典型的精英文化范畴,它们历经时代淘洗而流传下来,审美旨趣高雅,具有永恒的经典性。然而,精英文化曲高和寡,其覆盖范围大多是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人群。精英文化这“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何才能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③ ,显然就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大众文化广泛的覆盖度、巨大的影响力,又可以大大拓宽精英文化的传播范围,使那些经典作品中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够最大限度地被人们熟知和接受。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第一段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B.有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C 4.(1)贴切地展示了田野调查中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拥抱”“现场感”过于强调事实的重要性,“报告”“报道”批评了朴素经验主义调查的不良结果,“剪裁”批评了抽象经验主义错误的调查手段、方式。揭示出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自然引出下文的“从实求知”原则。

(2)增强了本段论证语言的形象性,把两种观点表达的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5.(1)“从实求知”原则认为现实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走过场式的调研并没有把走进现实作为调研目的。

(2)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不会考虑“方法自觉”意识,不能在调查人、事时强烈反思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看到现象,不深入把握问题的本质。

(3)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沉浸在田野中,用心感受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获得真实社会情况,说到底是没坚持“从实求知”调查理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两类研究’指的是……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错。根据原文“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可知,“这两类研究”应该针对的是田野调查,具体指的是田野调查呈现出的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而不是指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资本理论却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错,根据原文“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可知,原文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选项把它当成了事实。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可知,“从实求知”的理念强调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

C.“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都是反复斟酌、精心组织的语言,不同于人民所思所想,所以不能体现材料“从实求知”的理念。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拥抱”是一种行为,通常指两个人或更多人用双臂环抱着对方的身体,以表达亲爱、安慰、支持或其他情感。“现场感”指的是通过具体的描述和表现,使得读者或观众能够仿佛亲身体验到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就像他们亲自出现在那个地方一样。根据原文“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可知,“拥抱”“现场感”指的是抛开理论,到田野中感知事实的行为,用这两个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实的重要性。

“报告”指对一件事情或情况进行描述、解释、陈述或记录的行为或文档。“报道”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或指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根据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可知,用“报告”“报道”是对朴素经验主义调查的不良结果的批评。

“裁剪”指按一定的尺寸把纸张或布料裁开。根据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用“剪裁”是对抽象经验主义错误的调查手段、方式的批评。揭示出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自然引出下文的“从实求知”原则。

第三段使用“拥抱”“现场感”“报告”“报道”“裁剪”等词语能起到化抽象为形象,把两种观点表达的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增强了本段论证语言的形象性。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可知,“从实求知”原则认为现实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而“走过场式的调研”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没有调查实践,并没有把走进现实作为调研目的。

根据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方法自觉”强调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而“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不会考虑“方法自觉”意识,不能在调查人、事时强烈反思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看到现象,不深入把握问题的本质。

根据原文“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田野调查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感受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而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都只注重表面的形象和成绩,而不深入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这些调研不能沉浸在田野中,用心感受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获得真实社会情况,说到底是没坚持“从实求知”调查理念。

6.D 7.A 8.(1)用第三人称能更加客观冷静地展现我当时的心理状态,姑娘的到来给身陷残疾的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2)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我当时那段难以磨灭的体验,拓宽了审美空间,丰富了读者对我的心灵体验。 9.(1)选文回忆了老屋生活中遇到的人和耐人寻味的故事,语言清淡平和,理性地抒发了人 生感悟,(比如 B大爷的经历、我和 K 对梦想的感慨,三子的去世等)。(2)过去的人生际遇无论多么浓烈,与大漆仿古陈设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却又无人可诉说,爱情的到来让我或喜或悲,多年以后的回忆已变得冲淡,我已回不到那个时空,记忆 变得悠远。(3)文章内涵丰厚隽永,把对人生、对生命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寓于浪与水的关系中,引导 人们反思(人生要有梦想,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心灵变得丰盈,生命充满期盼)。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体现了对三子刺痛我的不满”有误,体现了作者冷峻的笔法、客观的叙述。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运用手法等的分析鉴赏能力。

A.“旨在表达人们对我们这些年轻残疾人的怜悯”有误,是为下一段表达我特定的感受“仅独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这儿不会有人懂得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作铺垫。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的能力。

写恋爱故事时人称由第一人称变成了第三人称,“那个23岁、两腿残疾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亮又善良的姑娘。正是这爱情的到来,让他想活下去”,第三人称的效果是客观、冷静,此处用第三人称能更加客观冷静地展现我当时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爱情的到来,让他想活下去”,姑娘的到来给身陷残疾的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那时他想,必须努力去做些事,或许有一天就能配得上她。但是总有一块巨大的阴影,抑或巨大的黑洞——看不清它在哪儿,但必定等在未来”,多年以后,作者回忆起这段经历,跳出当时的视角局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我当时那段难以磨灭的体验,人称的变换拓宽了审美空间,丰富了读者对我的心灵体验。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

(1)先看“怀旧”。选文回忆了老屋生活中遇到的人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如B大爷的经历,“70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他当过兵打过仗,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竟奇迹般还没留下一点伤残”,如三子的不幸,“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如K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每天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梦想还是梦想”。再看“冲淡”,叙事时语言清淡平和,理性地抒发了人生感悟

(2)再看“冲淡悠远”。事情发生的当时,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浓烈的,如在一家五星级饭店里看见了几件大漆的仿古陈设,“仅独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恋爱时的患得患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漂亮又善良的姑娘。正是这爱情的到来,让他想活下去。那时他想,必须努力去做些事,或许有一天就能配得上她。但是总有一块巨大的阴影,抑或巨大的黑洞——看不清它在哪儿,但必定等在未来”。过去的人生际遇无论多么浓烈多年以后的回忆已变得冲淡,我已回不到那个时空,记忆变得悠远。

(3)最后看“充满寓意”。文章内涵丰厚隽永,最富含哲理的句子是关于浪与水的部分,如“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吧”,把对人生、对生命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寓于浪与水的关系中,引导人们反思;尤其是结尾“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告诉我们人生要有梦想,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心灵变得丰盈,生命充满期盼。

10.BDF 11.C 12.D 13.(1)假如大王分割半数国土来贿赂秦国,秦国兵不血刃便获得赵国的一半, 一定非常高兴。(2)而他又认为,司空马被秦放逐并非因为没有智慧,离开赵国并非因为没有能力。 14.①赵王认为割一半土地赂秦会使赵国更难自保,让司空马换个计策;②赵王没有任司空马为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年轻时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

“臣少为秦刀笔”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应在宾语“刀笔”后B处断开;

“以官长而守小官”省略主语“我”,“以官长”是状语,“守”是谓语,“小官”是宾语,后面D处断开;

“未尝为兵首”省略主语“我”,“未尝”为状语,“为”是谓语,“兵首”是宾语,后面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壁河山。/秦国没有耗费一个箭头。

B.正确。一年;穿一周年孝服。句意:如赵国坚持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能坚持一年而灭亡。/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

C.错误。妒忌;痛心。句意: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韩仓不敢”错,原文“臣不敢言”只是韩仓的委婉托词,韩仓并非不敢,而是不愿意,他想置李牧于死地。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裂”,分割;“赂”,贿赂;“接刃”,兵刃相接,即交战;“悦”,高兴。

(2)“以为”,认为;“逐于秦”,被秦放逐;“知”,通“智”,智慧;“不肖”,没有能力,没有才华。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针对司空马让赵王割让一半土地贿赂秦国的计策,赵王说“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赵王认为割一半土地赂秦会使赵国更难自保,让司空马换个计策;

②针对司空马要带兵攻打秦国的说法,“赵王不能将”,赵王没有任司空马为将。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司空马) 代理相国。此时,秦国正调动兵马进攻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时,臣事奉他(是他的下属),担任尚书,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 解赵国的情况。臣愿替大王把两国先作一番比较,看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赵王答道:“赵国当然没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民众哪一国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国。”又问:“粮食钱币上比谁更富有?”答:“不能。”于是司空马说:“既然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了。”赵王恳求说:“希望先生不要嫌弃赵国,悉心拿赵国大事教导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谋划。”司空马献策说:“大王可分出赵国一半的国土来贿赂秦国,秦国不动刀兵便获得赵国半数国土,秦国一定非常高兴。秦恐惧(担心)赵国内有守备(作鱼死网破之坚守),在外深恐诸侯联合救援,秦王必定急于收受献地。秦得到土地便会撤军,赵国守住了半壁河山还足以自存。秦国收受贿赂日益强横,山东各地诸侯必然十分恐慌;赵国灭亡就会各自感到处境危险,山东各地诸侯一定会恐惧。他们惊恐因而会出兵救赵,合纵阵线顷刻间就能形成,臣请求为大王约合各路诸侯,如此,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实际上却组成了殽山以东各诸侯的援助来共同抗击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不久前秦出兵攻赵,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土地减少兵力削弱了,终究还是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如今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先生再更换个计策。”司空马说:“我年轻时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区区小计,大王不采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为大王效劳的了,臣请求离开赵国。”

司空马离开赵国,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道:“秦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到他给赵王献计而赵王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说:“根据贵客的预料,赵国何时会灭亡(能支持多久)呢?”司空马 说:“如赵国坚持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能坚持一年而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 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迎合赵王,赵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如今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赵王必然会听从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韩仓果真诽谤武安君,赵王也另派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被调回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说:“将军打了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上前给大王祝酒时却暗藏匕首,依法当 判死罪。”武安君说:“我患有佝偻病,身子高而手臂短,不能触到地,站立与蹲坐行为不敬,在大王面前恐获死罪,所以让工人做了个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拿出来请您亲眼过目。”于是他伸出胳膊给韩仓看,样子颇像木柱、木杖,用布缠着。武安君说:“请您在大王面前说明这些情况。”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赐将军以死,不能赦免。我不敢为您说话。”武安君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抽出宝剑准备自杀。可转念一想:臣子不 能自杀于宫中。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马门。当他前行走出门之后,李牧右手引剑自杀,胳膊太短宝剑无法刺透,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平原守令郭遗会见他的诸位朋友时,总会对他们叹息说:“唉!司空马!”又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因为他愚鲁;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才能。赵国不任用司空马而国亡,其所以亡国,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不能使用贤人啊。

15.D 16.①辛词用与鸥鸟结盟表示想与白鸥常来常往,不要再互相猜疑;期待鸥鸟能邀请白鹤一 同前来。②黄诗用与白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永诀机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进一步抒发了愁情”错,词人关注点从“废沼荒丘”到“明月清风”的昔今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却没有进一步抒发愁情,而是以栽树语作结。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己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①辛词“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意思是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意思是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

②黄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意思是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与白鸥盟: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用与白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永诀机心。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毅”“呦”“苹”“渚”“麋”“即”等。

18.①魂牵梦萦(回答“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等也可) ②淋漓尽致③古色古香 19.①运用比喻修辞,“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形象生动。②动静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房子”“栏杆”“拱桥”等静 物。③点面结合,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 面,充分展现古运河的魅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由“长久以来”可知,京杭大运河是我一直思念、向往、盼望见到的地方,可填“魂牵梦萦”“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等。魂牵梦萦: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万分思念。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梦寐以求: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②由“体现的”可知是说古运河的魅力展现的很充分,可填“淋漓致尽”。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③由后文的“古意”可知,游船的样式应该是很古雅的,可填“古色古香”。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①运用比喻修辞,“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由于河道是由两岸的青石河岸“夹出”的,应该是细长的形状,和巷弄的样子很像,因而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

②动静结合,“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写动态的水流;“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写岸边的“房子”“栏杆”“绿植”“拱桥”等静物。

③点面结合,画线部分有整体性画面,如水流、房子、石栏杆、绿植等,也有“点”的特写镜头,如“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充分展现古运河的魅力。

20.B 21.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文创产品,它是一个“马踏飞燕”毛绒玩偶,大受市场追捧,迅速 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 22.①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萌”;②是我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或“回归”或“受重视”);③借助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或“乘上大众文化的翅膀”)。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段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表插说;

B.表解释说明;

C.表声音的延长;

D.表语意的转折。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找出句子主干: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文创产品。

然后把修饰宾语的定语都改成小句子,如“‘马踏飞燕’毛绒玩偶”前加上“它是一个”;

“大受市场追捧”“迅速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承前省略主语,直接接到“它是一个‘马踏飞燕’毛绒玩偶”后面。

最后整理答案为: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款文创产品,它是一个“马踏飞燕”毛绒玩偶,大受市场追捧,迅速出圈成为社会文化话题。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面问句可知,这里是在探讨“马踏飞燕”玩偶大受欢迎的原因,由“有人说”可推知此句是作者的观点,可用“更主要的原因是……”来衔接,再由后文的“萌”,可推出: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萌”;

②由“‘萌文化’的背后”可知这里在探讨“萌文化”盛行的原因,可用“是……”来衔接;由后文“使大众文化一度遭到‘低俗、肤浅’的批评”“从‘马踏飞燕’玩偶的成功,足以看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优势互补”可知,“萌文化”盛行与“大众文化”回归有关,可填:是我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或“回归”或“受重视”);

③这里在探讨精英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由后文“大众文化……”可知,应该借助大众文化的影响,可填:借助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或“乘上大众文化的翅膀”)。

23.例文:

慎始敬终,笃行不怠

人生如同一场长途跋涉,能在起始点燃火炬的人很多,可能够在岐长道路风雨飘摇中护住火苗,不被放弃的念头所吞噬,不被道旁的纷杂所诱惑的人很少。魏征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只有慎始敬终,笃行不怠,火炬才能不灭。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青年当以“慎始”定四方之位,踏出一路辉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始”为启程,定义着起点的高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的谆谆教导犹在耳畔。而“南辕北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一开始找准方向,才能到达终点,不然所做的都是无用之功。作为当代高中生,我们即将踏上高考的“跳板”,跃向更广阔的天空,经历更丰富的人生。我们要从个人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好人生棋局。将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融于心中,下好棋局中的关键“起手”,为未来奠基,为理想铺路。

然而,善始者易,善终者难。青年当以“敬终”圆初心之志,展现人生魅力!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你看那赵国,原本可以凭借李牧与秦国抗衡,赢得命运的转机,可惜最后他们没有坚持初心,放弃武力对抗,最终落得被灭亡的结局;你看那落马的腐败分子,走上领导岗位时几乎都始于秉持初心、甘于奉献,而其最终落马也不外乎丢弃初心、欲壑难填;你看那娱乐圈中吸食毒品的名人,最初踏足演艺界,哪个不是想要拼个“德艺双馨”?但是面对诱惑时,却有人把持不住,以致被欲望的蛀虫蚕食灵魂,此前的“善始”也被“清零”,落得个不能“善终”的结局。前车之鉴警醒我们:行百里者半九十,若信道不笃,必不得善终。吾辈青年当在守望初心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担当使命中善始善终!

始是终的基础,终是始的目标。奋斗正当时,慎始而敬终,进取莫躺平。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慎始敬终,方能不留遗憾。庄子有言:“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王安石亦感叹:“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所以,那些择一事,终一生之人,才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学习的范本。袁隆平以一己之力不断翻新水稻高产、朱光亚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青蒿素,都源自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信念。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一生择一事”“慎始敬终”,都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老子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庄子曰“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妖”者,夭也,青年也。惜时如金,努力拼搏,我的青春我做主;然漫漫征程,风雨如晦,更要“善老”。有志气、强骨气、积底气,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惟贤惟德,善始善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均出自我们学过的课文,展现的是古人对“始与终”的理性思考。《老子》的话告诫我们,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更要谨慎,始终保持初心,才能避免失败。侧重慎终如始不会失败,否则不然。《谏太宗十思疏》则警示我们,开头做得好的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魏征的话强调“善始”的人多,“克终”的人少,侧重“克终”的可贵。《六国论》以当年赵国灭亡的具体事例再此给我们启示,赵国没有坚持用武力对抗秦国,最后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苏洵的话指出赵国灭亡在于善始不善终,是对老子话的例证。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立意接近,都围绕“始与终”对事物成败的重要性展开。作文意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能够在良好的开局之后能够坚持把过程走好,尤其是临近“终点”的时候,更好谨慎小心,避免功亏一篑。“善始”和“慎终”对事物的成功都很重要,但“慎终”更为重要。所以这依然是一篇关系型作文,不过关系有主有次,以“慎终”为主。学生明白这个关系即可开始构思写作。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修身、养性,都要慎始,小心翼翼开始,谨慎行事。开一个好头,形成一个好习惯,把准好方向,走好人生开头的路,迈对人生的第一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未来的发展和走向影响巨大,万分重要,甚至影响最后的结果。但是,正如材料所说,光开一个好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初心”坚持下去,一直到最后,这才是最难的部分,也是决定最终成败的部分。 人们在开始做事时往往热情高涨,随着时光流逝,激情开始降温,最后事情或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如果人们不能保持初心或高涨的热情,最后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走好人生路,需要始终如一、持续坚定地往目标迈进,不被诱惑迷心志,不为外物所累。

写作时注意要有所侧重,第一部分可以稍微论述一下“善始”的重要性,但接着就要论述后面应该怎么做。如论述如何保持“初心”,遇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做到“慎终如始”,这才是论述的重点。最后可以联系自身反思,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谨慎走好人生第一步,更要坚持走好人生每一步,要慎始敬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下,“以终为始”,做好人生的规划。    

立意:

1.慎始慎终,君子之为。

2.执笔有始,落笔善终。

3.扬善始之帆,达善终之岸。

4.以始为航向,以终为目标。

6.燃善始之火,立克终之碑。

司空马武安君赵王秦国赵国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